“黑风口”是乌兰布和沙漠的一部分,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而且又临近矿区,一起风就是黑风。10多年前,当地树木十分稀少,起风时,风沙裹着黑色的煤粉扑面而来,不一会儿,人就满身是黑色的沙尘。
科技带动脱贫致富
烏海市綠色生態農業産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高滿虎介紹說,這些年,當地人堅持不懈在這裏科學植樹,形成了這片綠洲,又靠科技發展農業,種植出這片綠色生態農業産業園。他介紹,在科技人員指導下,産業園采取引進品種試種,試種成功後再大面積推廣,種植科技新品種。
走進溫室大棚,裏面的設施蔬菜沙培營養液栽培技術、控制器控制水泵自動化灌溉技術等都讓人大開眼界。在一處標著“雨潤三禾農業科技公司”的西紅柿種植溫室裏,自動溫度、濕度控制等現代科技設施齊全,殺蟲則用黃板和滅蟲燈。
這座溫室裏,西紅柿都攀爬在一人多高的棚架上,像小樹一般高。溫室主人柴精良說,以前普通的大地西紅柿只能結3盤果,而新引進種植的“普羅旺斯”新品種目前已經結到6盤果,有2米多高,如果不是受溫室高度限制,以及考慮養護成本,這個可結到12盤,高度可達3米多。
雨潤三禾公司董事長柴精良從一棵2米左右高的“樹”上摘下1顆已經成熟的紅色西紅柿,“你們看這果實,全靠自然紅。它是園區給引進的新品種,皮薄肉厚,口感好。”他說,這種西紅柿上市後很受歡迎,並且通過網絡已經銷到了廣州。
園區工作人員謝富強說,園區突出科技引領作用,注重科技服務。目前,園區已經與北京農科院、內蒙古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定期進行新技術、新品種等方面的培訓與推薦,西紅柿“普羅旺斯”就是園區從外地農研基地引進的品種。
在一戶標著“綠農永勝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合作社負責人郭永勝正在采摘甜西瓜。與人們印象中西瓜都匍匐生長在地上不同的是,這裏的西瓜都像黃瓜一樣借著藤蔓的力量挂在一根根吊繩上。並且,個頭普遍比人們常見的西瓜小很多,每個不過2公斤左右。郭永勝表示,這是引進台灣品種後,又結合當地實際改良的小西瓜,被稱爲吊瓜。這種小西瓜是黃瓤,特別甜脆,水果刀剛切到表皮就自然炸裂了。郭永勝說,這與當地溫差大、光照足、西瓜含糖量高有關。這獨具特色的西瓜很受市場歡迎,平均1畝溫室可産生近3萬元的經濟效益。
郭永勝一家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這些年不僅經常參加園區組織的科技培訓,還常自費到山東壽光等地有針對性地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郭永勝和父親郭金奎成了當地依靠農業科技脫貧致富的典型,他們父子被烏海市農牧業局聘爲科技特派員。他們還組織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000多人脫貧致富。
工業思維引領農業産業化
農業園區裏,作業路已形成環路,四通八達,溫室都是按照統一的標准進行設計和建設。截至目前,烏海市綠色生態農業産業園已完成投資1.1億元,整理土地1700畝,建成溫室近400棟,奧峰農業公司、雨潤三禾農業公司、綠農永勝專業合作社3家農業公司入駐産業園。
高滿虎指出,園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企業運營,這避免了過去農業種植一家一戶分散難以集約化、標准化經營的弊病,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産出效益。
通常人們認爲,農業投入期長,並且見效很慢。但雨潤三禾農業公司的做法顛覆了人們這一看法。柴精良說,入駐園區2年時間,投入200多萬元,目前基本上靠現有産品産生的現金流即可實現良性運轉,不用再額外增加投入。
能做到這一點,柴精良透露了秘訣,那就是用工業的思維搞農業。他對工業化有深刻認識,看到人們對綠色生態農産品需求越來越大,毅然從企業高管轉型職業農民。在他的農業公司裏,所有的溫室都采取標准化作業,智能化管控溫度和濕度,嚴格按照綠色標准進行種植。這樣,不僅保證了産品的質量,也節省了人工。他目前正嘗試采取工廠常用的成本核算法推行公司內部的承包經營制,即將溫室分包給公司不同的人員,按産量和質量核算工人的工資,多勞多得。
高滿虎說,工業化思維管理農業也是園區的一個特色,由于可耕作土地少,發展標准化高效種植是當地解決蔬菜供給數量和質量的一個必然途徑。同時,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打造以綠色無公害蔬菜爲主的農業園區,還解決了當地農業人口就業問題。目前,産業園內3家企業解決了150多人就業,工人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0多元,而這些工人多數都是以前從事農業種植的當地農區居民。
齊延紅是當地農區居民,現在雨潤三禾農業公司工作。以前,他種地1年收入不過1萬元,如今不僅收入增長了2倍,勞動強度也比以前小了很多,並且旱澇保收。
如今,在烏海企業化種植已經成爲普遍現象。烏海市農牧業局副局長薛漢山說,烏海市農業屬于城郊型,全市農業用地少,爲滿足市民的生活需求,發展蔬菜和特色葡萄種植一直是重點。全市一直在積極推動依靠科技進步走集約化農業之路,目前,農業公司和農業合作社已經成爲全市農業種植的主要力量。這爲蔬菜瓜果的質量和産量提供了保證,減小了食品安全風險。爲了扶持企業運用先進農業科技,不僅經常開展“請進來、走出去”模式的農業技術培訓,還充分調動全市農業技術力量,聘請88名科技特派員下沈到一線,與種植戶結成幫扶對子,定點進行科技幫扶。
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烏海市農業已經不僅是一産,而且還成爲三産,發展成爲觀光休閑采摘業。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市民就會開車到園區采摘。
謝富強指出,走觀光休閑采摘和認養種植,將是下一步烏海農業發展的路子。